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生态环境新闻报道大力传播习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是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是勇于舆论监督◆★■■■★。面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新闻舆论要旗帜鲜明,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触及矛盾,敢于交锋亮剑◆■■◆★。新时代以来★★◆◆,生态环境新闻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大胆曝光甘肃祁连山、云南长腰山、广东练江等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坚强舆论保障。实践证明◆■,坚持建设性舆论监督,客观报道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对责任人的追究,起到的都是正面的作用★◆,彰显了党和国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态度、坚定决心和坚定信心,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使得全社会增强了治理污染信心,也增进了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坚决向环境违法行为说不。舆论监督是生态环境新闻的重要功能★◆◆■■。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守新闻理想◆◆■◆■★,深入基层一线,以高度责任感,大胆曝光环境违法行为。澎湃新闻《云南昆明“环湖开发”与湖争地,大量房产项目侵占滇池保护区》(2021年5月6日),报道滇池草海片区贴着保护区红线开发,长腰山变“水泥山”,房地产开发侵占滇池保护区,挤占滇池生态空间★◆■★■。法治日报《中央环保督察留给汕头13个整改项目无一按时完成》(2018年6月21日),报道广东汕头练江治理严重滞后,黑臭水体遍地■■。中国新闻社《辽宁黑臭水体排查:污染事故不知情 部分河长制有名无实》(2019年5月26日),反映辽宁部分城市河长制落实有待加强,巡河频次不够,事故河段污染严重。中国纪检监察报《过剩产能为何还是去不掉》(2022年4月15日)曝光河北邯郸钢铁行业去产能弄虚作假★■◆,产能化解置换存在猫腻,相关监管部门责任缺失。海报新闻《矿山问题屡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该如何为大地疗伤?》(2022年4月13日)报道一些地方“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给生态留下了道道疤痕”■★★★,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成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一道绕不过去的坎”。这些报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积极作用■■◆,有力推动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二是主动服务大局★★■★◆★。生态环境新闻舆论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重点任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走进环境保护主干线■■★、主战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把握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导向和基调,注重时度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极大激发全社会攻坚克难◆★■、改善环境质量的决心和信心★★。特别是面临大气污染严峻的环境形势,及时宣传党和国家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各项政策措施★★◆■■◆,讲清楚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及时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引导心理预期,凝心聚力,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引导公众客观准确认识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为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一是坚持思想引领。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也经受了各种风浪考验,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是一些环境违法行为依然时有发生■◆,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提高。广大生态环境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举旗帜,引领导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表明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引领壮大主流舆论,激发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倡导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风云激荡,波澜壮阔,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生态环境新闻不负时代,主动作为■◆★★■,精彩纷呈■◆◆◆■■,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讲好美丽中国建设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坚决向污染宣战◆■◆★★,自觉践行生产生活方式,涌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工业城市柳州面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经济日报《柳州惊奇》(2021年4月19日)讲述柳州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生动实践★◆◆,让读者感受这座老工业城市旧貌换新颜的魅力◆■。二十余年,通讯工具从有线电话变成触屏手机,移动网络从2G升级到5G■■★,高峰期每天数百通电话的环保热线年,建成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微信和网络投诉平台■■◆★,受理群众举报的方式变了,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环保宗旨初心不改◆■。南方周末《再见,12369》(2024年7月31日)讲述12369的演变故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的环保进程。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冰川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提示器。海螺沟冰川是世界上同纬度海拔最低的冰川,由于气候变暖,海螺沟冰川持续后退,引起了十几个年轻人的关注与忧虑。中国青年报《抢救海螺沟冰川》(2024年7月15日)讲述了15名青年环保志愿者的故事,他们加入“冰川与气候变化青年科学探索活动■◆★”★■■◆◆★,要为保护冰川尽一份责任。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大仗、硬仗,奋斗者的故事令人动容★◆★。中央电视台《守好这片山和水》(2018年2月7日)镜头跟随环保部华南督察局工作人员,走进污泥浊水,明沟暗渠,和环境违法企业斗智斗勇◆★◆◆■。“我们做环保的职责就是保护环境,这是我们的使命。所以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所有的污染给解决掉,还老百姓一个蓝天碧水★◆■★,这个就是我们的幸福”。来自基层一线的生动细节★■■★★★、朴素无华的语言■■◆◆★■,展现了环保执法人员无私奉献的形象★■。
四是积极融入世界◆★◆。只有一个地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有利于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增强文化自信◆■■★★◆,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新时代以来,广大生态环境新闻工作者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加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国际环境会议,主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取得的成效,积累的有益经验◆◆■★■◆,生动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力量。(刘友宾■■■■,作者为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中央主要媒体在宣传习生态文明思想方面积极发挥舆论主阵地作用,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恢弘力作。人民日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习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022年6月4日)全景展现中华民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的壮阔画卷。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党和国家重大制度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新华社《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纪实》(2022年7月6日),光明日报《我们就是奔着问题去的——首轮中央环保督察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8万余个》(2018年1月18日)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厦门生态文明实践★◆◆★■★:筼筜湖的蝶变》(2024年2月20日 )报道◆◆★,福建省厦门市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筼筜湖综合治理实现了从点到面■■◆★■、由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典型范例。这些报道高屋建瓴,视野开阔,现实性强★■★,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有力传播了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政治意志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呐喊助威。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宗旨使命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新闻媒体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媒体力量◆★★★。2013年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媒体积极报道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回应社会关切。人民日报《雾霾七问》(2017年1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春节北方重污染天气■★◆◆★“打脸”环保专家?回应来了》,中国青年报《“气荒■★★”之问》(2017年12月16日)等报道回应雾霾成因、空气质量波动、煤改气等热点问题,向公众解疑释惑,普及大气环境科学知识。在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关键时期,环境执法面临一些违法企业发难质疑的时候◆■,媒体坚定维护环境法律的尊严,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2017年,新京报发表评论《★◆★◆“关停一家污染企业造成3000亿损失◆★”:别夸大环保冲击实体经济》◆■,旗帜鲜明为严格环境执法点赞,理直气壮批驳不实之词■■★■★。中国青年报《驱散灰霾成本届政府最重要民生目标》,每日经济新闻《揭秘环保部督查组运作:和地方■★◆■■■“红脸出汗”也要揪出造霾企业》(2017年1月10日)■■,封面新闻《铁腕治霾:重工业城市安阳的“背水一战”》(2017年12月17日),华夏时报的《雾霾少了,光照足了,天津沙窝萝卜又变甜了》(2017年12月13日)■★,北京日报《“58微克”是怎么实现的》(2018年2月24日)■★◆,澎湃新闻《大气治理十年之变:从雾霾重重到蓝天永驻》(2022年9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大生态,新潜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兼顾发展与减排》(2022年10月13日)★◆★■■,科技日报《让蓝天更蓝,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2022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天空日记◆◆★”为何动人心》(2023年6月6日)等报道◆■◆■,聚焦大气污染治理的艰辛奋斗历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效,以及环境治理从治污迈向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时期的新形势■■■。
——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治理体系中的线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分两阶段在我国昆明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这是联合国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确定为会议主题。中方记者积极参会,报道会议成果,大力向国际社会传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对全球环境治理做出的积极贡献。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在来自世界各国的1000多名参会报道的记者队伍中■◆◆,27名中方记者活跃在会场内外,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是迄今我国参加报道记者人数最多的国际环境会议。2022年12月19日◆◆■★★,当地时间凌晨时分,会议刚刚闭幕,新华社记者率先向国际社会发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成果通过的消息◆◆■◆★。人民日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新华社《中国生态保护红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中国日报》发表大会主席黄润秋署名文章及视频专访、澎湃新闻《怎么实现■◆★■◆■“3030目标”?中国官员在COP15大会力荐一个中国方案》等报道积极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立场,讲述中国方案★◆■★。其他主流媒体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报道,公约秘书处网站转载多篇中方媒体报道,有力发出了中国声音。
Copyright © 2012-2020 四川k8凯发(国际)官方网站,AG凯发K8国际,k8凯发官网(中国)木业新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00879号-1